福建工程学院,100多年前,它有个更雅致的名字:苍霞精舍,是一个相当于普通中学的学堂。
不过,它却是福州第一所新式普通教育学校,建成于1896年,也就是甲午战争结束的第二年。学校的创始人,就是陈宝琛,还有他的好友、翻译家林纾,还有陈壁、力钧。
庄明水:“这几个都是进士和举人,当时都在家乡,他们经常讨论,他们决定要办一所新式的普通教育学校,所谓新式,就是跟旧的书院,以及儒学、社学、易学,过去清末时候的那些旧的学校形式不一样,不是像过去书院那样为了应付科举考试,学习一些旧的东西,重本的东西,而且要学接近西方开设的那样一些课程,所以他们开设的语文,算学,还有地理、化学这些课程。”
新式学堂办成后颇受欢迎,第二年,陈宝琛又设立了福州东文学堂,并亲任校长。
可是紧接着问题却随之而来:办新式学堂,就要有可以胜任新式教育的老师。放眼望去,那些旧式书院的先生,有谁能教地理外语甚至政治课呢?
庄明水:“所以当时陈宝琛就站出来,他觉得说,应该要政府要投入力量,赶快创办师范学堂,你如果有困难我陈宝琛可以支持,当时闽浙总督跟陈宝琛一起谈妥了,由陈宝琛当负责人的东文学堂改为全闽师范学堂,陈宝琛就同意,就这样成立了师范学堂。”
现在的福建师范大学,就是原来陈宝琛创立的全闽师范学堂优级部。
他大胆聘用日籍教师,将本国教师送出留学,同时严格教学管理。由他亲自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竟有34种之多。
在陈宝琛严格的管理下,学校的声望与日俱隆。
百日维新失败后,慈禧政变,各地的新式学堂纷纷停办,由于山高水远,加上当地乡绅的支持,陈宝琛的这两所学校却一直没有停止招生。
1905年,陈宝琛的妻子王眉寿创办女子学堂,拉开了福建女子教育的序幕。这所学校扩大后,改称福建女子师范学校,其中的一个毕业生就是谢冰心。
1906年,为抗议美国虐待旅美华工,福州外国教会学校的中国学生实行罢课,遭到教会迫害,近300名学生愤而退学。
陈宝琛率先捐款300银元,又从由他任会长的福建省教育总会中拨款2000元,创立全闽公学,接纳退学学生。
陈宝琛培养的学生,后来遍及社会各个领域。其中当行政领导的,包括教育厅长,科长,督学,些法院院长,以及议员议长,就有24人。还有20人成为中学校长,6人成为大学教授。
陈宝琛的办学方针现在被后人小心地保留在这些陈年旧章中;
而他本人则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凝练成诗文,写进这本书中。(《沧趣楼文存》)
沧趣楼在陈宝琛的祖居螺洲,当年他连降五级辞官回家构建此楼,作为乡居之所,寓意归隐山林。
眼前的沧趣楼虽已荒废,然而当时却是群贤云集。陈宝琛在这里会见陈衍、林纾,还有严复,几个近代文学史上的才子俊杰对着万里碧空浅吟高唱。
1909年,25年光阴流逝,61岁的陈宝琛终于再次被重新起用。两年后,他成为小皇帝溥仪的“老师”,在毓庆宫授读。
皇帝很喜欢这位须发花白的老者,赏他顶戴花翎,赐他紫禁城骑马。陈宝琛自然还以百分之千的赤胆忠心。
但是末世皇朝已经千疮百孔,陈宝琛即使肝脑涂地倾尽所能,也无力挽回衰败之势。
辛亥革命以后,陈宝琛再次回乡修建望北楼,在楼上坐南朝北高挂溥仪盛装临朝的巨幅照片,提醒自己时刻 “丹心朝北阙”。
此后,他以帝师的身份,追随溥仪,谋求复辟。
1931年,东北沦陷。溥仪在日本人的诱导下出走东北,成立伪满洲国。
对于是否应该听命于日本,陈宝琛曾与郑孝胥展开过激烈的争论。陈宝琛坚持认为不可做别人傀儡,更不能远走东北——“日暮何堪途更远,中乾未必外能强”——然而小皇帝还是走了。
“不须远溯乾嘉盛,说着同光已恍然”。1935年,拒绝高官厚禄的陈宝琛远离他的皇帝,带着他略带感伤又别具一格的诗华,独自在北京辞世。
这两块御赐的碑文,一块为陈宝琛所书,一块为郑孝胥所书。
两位帝师,两大才子,竟在不经意间,为他们所敬仰的同乡先贤、林则徐做了同一件事。
闽地多才子,三坊七巷才子扎堆。尤其近代,从这里走出了一颗又一颗文坛巨星,将历史的瞬间照亮。
当地人说,因为金斗河与安泰河围绕着三坊七巷呈人字形叉开,活像一册被翻开的书本,所以,这里的子弟格外善读书。
这个民间说法背后,却隐含着更深厚的文化背景。
海洋文化中敢于开拓的进取精神不但使三坊七巷的孔武有力的武将们雄心高壮,更赋予那些文人墨客以力量。